《少年儿童研究》:现在有的家长说老师的责任心不如以前了,能这么理解问题吗?
万平:我不能够赞成这个观点,绝大多数教师是优秀的。原来对老师的要求少,给时间多,老师在一定的时间内做的事情都能做到位。现在是给老师的时间少,对老师的要求极多。人的精力是有限的,每个老师也有自己的生活。老师承担了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,是神圣的天职,但是退一步说,这也还是一份职业。在八小时之内,老师能认真讲课,批改作业,向学生明确要求,保证孩子的活动安全,完成学校的必要量化任务。做到这些,应该算是完成了自己的工作。
有时,我们要求教师做的是心理医师要做的事情,一些本不是教师应该承担的责任也落在教师的身上……上世纪的老师,面对学生,可能根本无须使用“小红花”之类的评价手段,现在老师则通过打电话、写家长信、开博客等方式和家长沟通,每一天都很辛苦,加之科研、教研……单方面说老师不尽职,是还不理解老师的工作。
《少年儿童研究》:您觉得家长和老师多长时间沟通一次比较好?
万平:有话则长,无话则短。我们班是用记事本,如果这段时间要解决一个密集的问题,老师和家长就会天天在记事本上交流意见。如果孩子表现良好,就不用写什么。当然,这一切要建立在教师不忽略孩子的前提下。我就建立一个不忽略的原则,就是过一段时间,把孩子名字默一遍,把后面几个孩子的情况回忆一下。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这样,家长不能太被动,老师忽略你的孩子就等于忽略了你的根本利益。这时有必要的话,可以主动给老师打电话,或者在记事本上写几句,稍微让老师留意。
《少年儿童研究》:小学阶段的孩子,有祖父母照看的比较多,您觉得这种隔代教育对孩子成长有什么不好影响吗?
万平:父母一定参与孩子的教育,不能把一切都交给老人。老年人的整个行为方式都是慢一点的。而孩子,一旦上学,就面对的是快节奏的学习生活,一下子会很难适应,我们假设孩子在一直在一个比较慢节奏的环境中,已经形成了散、慢、拖、磨的思维、行动机制,你忽然让他快起来,集中起来……很不容易的!
说到孩子常见的磨蹭问题,我认为有时候是一种“焦虑代偿”行为。成年人都有这样的体会,有一件重要的有点难度的事情要做的时候,就很容易想着做一些煮饭、搞卫生等其他杂事。为什么?觉得自己又没有闲着,减少因拖延做重要事情而产生的心理愧疚。孩子也是如此,面对比较高的学习压力,孩子不是特别有情致和兴趣的时候,他会先收拾书包,喝水,等等,这就是压力下的代偿行为。所以,学校作业要有趣味,学习要有阶梯性,不要让孩子太累。这是老师和家长要共同努力的事情。
|